IS-Family 本家
  • 關於本家
  • 師資陣容
  • 課程介紹
  • 本家專欄
  • 最新活動
  • 聯絡我們

親密關係裡的內在需求

  • 首頁
  • 本家專欄
  • 知識加油站

本家專欄

  • 家族排列
    • 海寧格大師語錄
    • 周鼎文老師語錄
    • 李意儀老師語錄
  • Peggy老師講堂
  • 每月錦囊
  • 知識加油站
  • 學員分享
  • 課程花絮
  • 影音專區
    • 幸福是靈魂的成就
    • 與學員有約
    • 課程宣傳
關係越親密,我們越會在伴侶面前敞開心房,也越容易經歷內在小孩出現的原始狀態,試圖將伴侶放在母親的位置上,苛求對方滿足我們孩童時代的需求;但也正因為這是苛求,所以伴侶不可能做得到!
這樣的期望是不切實際、無法實現的。不管我們的伴侶是誰,他或她都不是我們的母親,試圖要伴侶扮演母親是不正確,同時也不可行的想法。

我們唯一能做的,就是在心中和父母及自己的童年和解,接受當時的狀況。

文章來源:「幸福的修練」一書,作者: 威爾菲德.尼爾斯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愛,使人感到很脆弱?

當兩個人越靠近的時候,越自在的呈現自己,好像赤裸裸地把心打開;有時候就像小孩一樣耍賴、任性,好想要對方給我愛......

這樣的渴求,沒有被滿足的時候,往往帶來龐大的失落,甚至指控對方不愛、不在乎我?!  內心似乎有個黑洞,怎麼填都填不滿?

這些痛楚,其實都是過往傷痛還沒痊癒呀~

孩提時代,我們想要媽媽的關注、被理解、被看見,但當時都沒有被滿足的需求,一直都在;在親密關係裡的互動中,不知不覺地把另一半當作自己的媽媽,想要他(她)來滿足自己曾經失落的愛;但,他(她)終究不是媽媽,這份愛的渴望,註定會失敗的。

鼓起勇氣,面對幼年時代的傷痛吧!

讓過往的誤會與難過流動、經驗這份悲傷,放下控訴與失落,真實的看見與接受。

愛,一直都在,等著我們回到爸媽的懷抱裡,領受這份溫暖。

圖片來源 : 網路
回上層
 
GO
訂閱
退訂
本站是採用全世界最先進的SSL 256bit 傳輸加密機制  
Designed by 米洛網頁設計